太阳成

浩瀚宇宙中西安商业航天加速绘制“星”蓝图

发布时间:2025-08-26 来源:西安日报 作者:关颖
分享到:

寰宇卫星的工作人员正在系统前查看数据

从科研院所积淀的智力星河,到企业聚集迸发的创新烈焰,一个完整的商业航天生态系统正在西安悄然形成,西安的商业航天企业也犹如点点繁星在宇宙间熠熠生辉,他们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探索着商业航天的无限可能。

搭建“天路”

“卫星保姆”实现全方位卫星在轨管理

卫星飞上天,就能自由翱翔于太空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卫星要完成既定任务,进入工作轨道、调整工作姿态、传输任务数据,都离不开“卫星保姆”的远程监控。通过地面实时监测,“卫星保姆”管理着几千公里甚至数万公里外的卫星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卫星测控。

走进西安寰宇卫星测控与数据应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寰宇卫星”)的飞行控制中心,寰宇综合监管平台态势显示页面清晰地显示着在管卫星与地面测控站数据信息的实时交互情况。

“卫星测控做的就是从卫星入轨到卫星整个生命周期结束全方位、全过程的测运控管理服务。我们被形象地称为‘卫星保姆’。”寰宇卫星副总工程师杨继春介绍,卫星在离地面上千公里甚至数万公里的高度,看不到摸不着,要让卫星能够正常执行工作,就需要通过地面设备和卫星之前搭建一条“天路”来建立联系。卫星上有很多传感器,能够采集卫星工作状态,这些状态信息通过天地链路传输到地面,在测控中心通过软件系统进行解读分析,就能了解卫星的工作状态。

“我们要知道卫星在哪个位置,需要调整到哪个位置,这些都需要测控系统来完成。比如,通过监测发现卫星偏离工作位置较大,就需要通过地面测控系统加工遥控指令控制卫星姿轨控发动机进行点火,把卫星推送到预定位置。同时,还要接收卫星传送下来的各类数据信息,如图片,视频等,以完成卫星相关任务。”杨继春表示。

目前,随着商业火箭发射能力不断提升,传统单箭单星模式已被一箭多星模式取代,卫星测控能力也承受着进一步考验。

“一箭多星发射模式带给卫星测控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多目标跟踪问题。”杨继春介绍,星箭分离初期多星之间相位未拉开,存在多星同时过境问题,只有测控设备具备多目标跟踪能力、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准确计算各目标位置并熟练操控设备,才能完成多目标跟踪。这些对系统、设备、人力资源都提出了挑战。

为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寰宇卫星累计投资超5亿元构建全球领先的商业测控体系。通过布局新疆喀什、黑龙江鸡西、海南东方“国内大三角”测控站网,实现对我国发射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70%以上圈次覆盖率、对中高轨卫星100%圈次覆盖率,可同时支持我国各陆、海基发射场同时发射测控,不低于500颗在轨卫星及10个大型星座的长期管理需求。其自主研发的星座测运控管理系统功能覆盖卫星工况监视、任务规划、轨道姿态确定及控制、故障诊断等卫星测运控管理全部功能,并在功能完备性、性能先进性、运行可靠性及使用便捷性方面都位居国内航天测控企业前列,同时在研发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商业测控领域多项技术空白。

“现在我们所有的地面测控站都实现了无人值守。”杨继春指着大屏幕说,以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才能完成的测控任务,现在通过设备集中监控软件及寰宇综合监管平台,2个人就能完成170多颗卫星在轨管理。截至2025年8月,寰宇卫星累计服务在轨航天器368颗,常态服务卫星198颗,各业务核心指标稳居行业前列,技术水平持续保持行业领先。

从火箭发射到卫星研发、再到卫星管理、应用服务,西安这座科创之城商业航天企业强势崛起,目前已经形成了“火箭发动机-卫星制造-测运控-数据应用”的全链条闭环,汇聚近4000家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成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核心策源地。

随着“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西安将航空航天产业确立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各项利好政策的激励下,西安商业航天企业也正开足马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寰宇间绘制一幅跨越国界的“星”蓝图。